王跃,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人,因为成为宇宙航天国际合作项目“火星-500”唯一的中国志愿者,而备受新闻媒体关注。今秋新学期开始,网上又爆出:王跃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!
身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助理教练员的王跃,为什么要到北师大读博士?为什么要选修脑认知心理学?脑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?它与航天员科研训练有什么关系?这些都是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。
几经周折,记者终于联系上王跃的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、著名脑与认知科学家罗跃嘉教授。10月11日,刚刚过了国庆长假,在北师大脑认知学院他的办公室,罗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。
罗跃嘉教授的工作很忙,他带着十几名研究生,包括博士、硕士生。他的学生具有跨学科背景,学医的、学生物的,还有学英语、学管理的,当然,主要是有心理学或医学背景的。与航天有关的学生,王跃是第一个,当然,王跃也有医学背景。
记者问:王跃为什么要来北京师范大学在罗教授的指导下读博士呢?这跟他的工作和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什么关系呢?
罗教授说,最主要的有两方面原因吧,一是他有学习深造的迫切愿望;二是领导让他有机会参与“973”项目。
王跃在“火星-500”工作了500多天,在这个过程中,觉得有许多心理学的问题,关于脑认知的问题,困惑着破解不开,产生了学习深造提高自我的迫切愿望。
“火星-500”是多国联合的太空合作项目,有很多国家的实验要做,这里面也包括中国的科研项目。王跃不是一个人去的俄罗斯,专门有一个课题组跟着他,课题组在舱外辅助、支持,也可以说是指导他的工作。他一个人进舱,在里面做了很多实验,要独立完成所有工作。
“火星-500”是模拟太空飞行,毕竟不上天嘛,对志愿者身体的要求,可能比航天员稍稍差一点儿,但标准也是非常高的。这个模拟飞行是非常逼真的,除了太空失重没办法模拟之外,其他的,比如密闭的飞船空间,航天员的饮食、睡觉、休息、生活、飞船环境等,跟真上天是完全相同的。
王跃在里面呆了520多天,完全是太空人的生活方式。进去就等于是发射升空了,跟外界的联系通话,都是根据飞行时间延迟的。你刚刚离开地球,可能马上就能通话,过了一段时间,距离“地球”远了,通话就被延迟,这些模拟是非常严谨的。比如航天员在里面吃的东西,都是一次性带上去的,不再更换。对王跃来说,方便面就是难得的美食了。垃圾也是,要带回来。除了生活、休息、锻炼,更多的时间是在工作,做各种实验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对脑认知、脑电波、情绪控制等心理问题产生了兴趣,也遇到许多疑问和困惑……这是他个人切实感受到的,是今后在教练员工作中应该探索解决的。这是在主观上他有学习深造的迫切愿望。还有,就是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领导也想培养王跃,在学习深造的过程中,他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“973”项目。
“973”是国家基础研究的重点项目,即《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》。就是专门研究航天员在长期的航天生活、工作当中的相关问题,以便保障航天员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状态。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,“神九”上天与“天宫一号”实现对接,3名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了十几天。以后我们要建更大的中国空间站,航天员在里面生活、工作的时间会很长,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。航天员如何适应长期的空间飞行?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。
罗教授说,我们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合作研究的课题是《航天环境下人的基本认知功能与情绪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影响》,我是课题组组长。因为有这个合作背景,刚好也是一种巧合,一个科研项目一般要做5年,我们已经进行了两年,完成了地面模拟的数据采集,还有3年,正好王跃的学习与这个时间相吻合。在我的指导下,他参加了课题研究。当然,王跃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,他以前有医学背景,对心理学、对脑认知科学的理论知识,还需要进一步充实,要先把理论的基础夯实。要掌握理论、掌握技术,才好开展研究。他的研究,肯定是跟航天员有关的,或者说是有紧密联系的。
脑认知科学 如何助力中国航天事业?
咱们老百姓看到航天员上天了,“天宫一号”对接啦,感到欢欣鼓舞,航天员在空间站怎么生活?电视上也介绍了他们的饮食和作息,但是在太空环境下,航天员的心理、生理会发生哪些变化?这些东西,老百姓是不知道的,颇感神秘,也更感兴趣。
什么叫脑认知?它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?
罗跃嘉介绍说,脑与认知科学,通俗地讲,凡是跟人的智力活动相关的都属于脑认知研究的范畴。比如,我看一个什么东西,听一段音乐,看,就是视觉;耳闻,就是听觉。这就是感知觉。我们两个人谈话,我首先要注意你,你的五官相貌、言谈举止等,注意也是认知。这是基本的,更高级一点儿,对这个人说的做的进行归纳推理,他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逻辑推理和判断,都是认知。从最基本的感知觉一直到高级的思维活动,都属于脑认知研究的领域,非常广泛。